在湖南战场,康熙十七年(1678年),吴三桂在衡州称帝,国号“周”
,妄图以此鼓舞士气,做最后的挣扎。
然而,此时的叛军已陷入困境,内部矛盾重重,士气低落。
清军趁机发起大规模进攻,由贝子彰泰、总督蔡毓荣等率领大军从多个方向向吴三桂叛军发起总攻。
在战斗中,清军充分发挥其兵力优势和装备优势,经过激烈战斗,终于突破吴三桂叛军的防线,收复湖南大部分地区。
吴三桂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,忧愤成疾,不久病逝。
其孙吴世璠继位,继续负隅顽抗,但叛军已群龙无首,势力大不如前。
在福建战场,康亲王杰书率领清军与耿精忠叛军展开激战,清军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,在军事打击的同时,不断对耿精忠进行招抚。
耿精忠在走投无路之下,于康熙十五年(1676年)重新归降清朝。
清军在收复福建后,继续进军广东,尚之信在清军的强大压力下,也于康熙十六年(1677年)投降。
随着吴三桂的死亡以及耿精忠、尚之信的相继投降,三藩之乱的主要势力已基本被瓦解,只剩下吴世璠在云南等地苟延残喘。
清军乘胜追击,各路大军会师云南,对吴世璠叛军进行最后的围剿。
康熙二十年(1681年),清军攻入昆明,吴世璠自杀身亡,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最终被平定。
在湖南的反攻阶段,清军集中了大量兵力,对吴三桂叛军发起了猛烈攻击。
贝子彰泰率领满洲八旗军从正面进攻,他们以整齐的队列和强大的火力冲击叛军防线。
清军的火炮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密集的炮火轰向叛军阵地,摧毁了叛军的防御工事。
总督蔡毓荣则率领绿营军从侧翼包抄,切断叛军的退路。
在清军的两面夹击下,吴三桂叛军在湖南的防线逐渐崩溃。
岳州、长沙等重要城市相继被清军收复。
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后,试图重振士气,但已无法挽回败局。
他的军队在清军的连续打击下,损失惨重,逃兵不断。
吴三桂本人也因心力交瘁,一病不起,最终死去。
在福建,康亲王杰书在与耿精忠叛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。
他先是在衢州击败了耿精忠的主力部队,然后乘胜追击,向福建进军。
清军在进入福建后,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,他们纷纷为清军提供情报和物资援助。
耿精忠在清军的强大压力下,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。
他的一些部将对继续叛乱失去信心,开始暗中与清军联系,准备投降。
杰书看准时机,再次向耿精忠发出招抚信号,承诺只要他投降,可保其性命和富贵。
耿精忠无奈之下,只得投降。
清军顺利收复福建,并对耿精忠的叛军进行了改编和整顿。
在广东,尚之信在投降前,其统治已陷入混乱。
他的军队纪律松弛,百姓怨声载道。
清军在平定福建后,迅速进军广东。
尚之信见大势已去,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荣华富贵,主动向清军投降。
清军进入广东后,对当地的军政事务进行了清理和整顿,恢复了社会秩序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