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启五年,清明辄过。 苏州春寒倒挂,梅雨晚歇,较往年已经晚了十数日。 一阵“噼里啪啦”的鞭炮声,在城东的坊市响起,夹杂着鼓点锣鸣,人声鼎沸。 随着红绸掀落,被遮照的匾额现出真容,四个苍劲大字:永汇钱庄。 赤红漆柱,青石地板,石狮坐门;明窗青瓦,宽门高檐,书对绕门沿。上联:客者,来者,安心永世。下联:金也,银也,汇通天下。 门前一少年郎年近弱冠,俊面墨眉,身着锦袍玉衣,正频频向着来客施礼,意气风发,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,正是沈家的二公子沈望。 沈家是苏杭一地有名的丝布世家,自永乐八年苏州突然冒出这沈姓人家以来,到如今在太湖沿岸各个市镇都有沈家的生意。 现如今太湖沿岸已不是苏杭熟,天下足的粮产地,却是家家种桑养蚕,缫丝纺布的丝布产区。 早年沈家只是收生丝,现在缫丝,纺织,更甚棉布生意都有涉足,至今百十多年不曾衰落。 沈家生意做得好,家财万贯,可人丁一直不兴,代代单传,故此沈家留下了做善事的传统,像是修桥补路,灾年赈济灾民,放粮施粥沈家都是走在前头。就连沈家的佃户都要比一般自耕农好的不是一点半点,家家年年都有余粮,时不时还能吃上肉,这让想给沈家做佃户的人都打破了脑袋。在苏州更是无人不说沈家是首善之家,且无不挑大拇指称赞。 沈家如此做就是相信善恶有报,总有一天菩萨会念在沈家代代为善的面上,打破这世代单传的魔咒。 也许是真的是沈家世代为善打动了菩萨,在沈伯渊及冠那年诞下一子之后,不惑之年过后夫人再诞下一子,遂大喜之,名曰:望,取望子成龙之意! 在后人修《沈望传》时,其中提到其名的来由:“是日沈母起,疑曰:梦有白须老者,与我一赤果,啖之,若有余甜,甚奇!沈父亦惑,路有道者,故求其梦,曰:有喜!遂唤医之,再曰:有喜!沈父乃兴。诞日,雷电起,望出,雷则止。道者再进,曰:从龙之貌,沈父甚喜,名之望,求望子成龙!” 大意是一天早上沈母起来说昨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,梦到一个白胡子老者给她一红色果子,然后沈母梦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