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梁元兴十三年春。 济州的春日总是来得早,但一阵春寒过来,刚抽了芽的草木又都被霜打得蔫了下去,早晨推开门,总有人被突如其来的一阵风冻得直打哆嗦。 早起的商贩呵着热气,麻利地把吃饭的家伙收拾了起来,赶着早往城北的书院那头去。赶早的书院士子远远地听见吆喝声,匆匆忙忙从怀里摸出几个铜板攥在手心里,等到跑近了就往摊子上一扔,另一只手便顺走了摊子上拾掇好的早点。 济州地处大梁东南,相较周野四州商贾之风曾盛极一时,饶是地处州府,有名的书院也就这一座。姗姗来迟的日头照在书院门前挂着的牌匾上,依稀能辨出上头写的是“北林”二字。 论及这二字由来,倒是有些各执一词。 有人说这书院本不叫北林,应唤作怀言,只是二百多年前大梁立朝后,为避太始帝慕怀之名讳,故而改作了北言,而后历经岁月周折,才有了今日的北林书院。然为何昔日的言字改作了林,却是无人能说出个所以然,只能以天心难测为由给草草搪塞了过去。 还有种说法,说这二字出自平帝在位年间变法以革世族的那位林姓女相。传言其本为济州人士,虽变法一事褒贬不一,但念其仍于国有功,故而将故里书院易名以纪。只是这个说法却多为人嗤之以鼻,毕竟这位女相最后可是因为得罪朝中世家,而落了个车裂的结局,若说这北林书院是为了纪念这样一个人,倒是不知是夸是讽了。 不过说法虽不一,但到底无碍于这一州家境尚可的都都挤破了头把家中儿女往里送。书院每逢三年春收一次学生,先生究竟是否有真才实学暂且不论,只要送进去了,便可逢人便吹嘘自家郎君女儿受教于北林书院,这往后可是要上京应试的。 至于在书院里究竟是孜孜以学还是招猫逗狗,那便不归他们管了。 只是对于新进学的士子而言,这二者未免都显得稍远。比之这些,更多的是三三两两地趁着晨诵前聚在一起,提起早在进书院前听过的市井传闻。 诸如书院来由这等的,都算作末流之谈了。 这偌大的书院,寻个可供私底下交流这些传言的地方倒是不难,有了个打头的,余下的也不无兴致。 领头的少年脑袋上...